癌症肿瘤网

我“懒癌晚期”?可不许瞎说,“懒癌”也会伤人性命

     不知什么时候起,年轻人会在网上自嘲“懒癌晚期”。但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癌症中真的有一种叫“懒癌”。“懒癌”的病因当然不是因为人懒,而是这类的肿瘤生长速度慢、进展慢,预后良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与甲状腺癌是啥?

  甲状腺,其实是一个类似“蝴蝶”的漂亮H形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由甲状腺峡部和甲状腺侧叶组成位于颈部,上端临近甲状软骨中部,下端在第六气管软骨环,侧叶在喉部下方和颈部气管的前外侧,可随吞咽运动而上下运动。甲状腺是一个内分泌器官,主要作用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过程,还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食欲,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快等。甲状腺的滤泡上皮细胞可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的呆小症就是由于在胎儿或婴儿时期甲状腺分泌功能丧失,缺失甲状腺素而引起。甲状腺组织内还有另外一种分泌细胞——滤泡旁细胞(即C细胞),会产生降钙素,顾名思义,就是当血钙升高时,它可以起到降钙的作用。当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比如:当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俗称“甲亢”)时,会出现心慌、心悸、脾气暴躁、失眠等症状;当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俗称“甲减”)时,会出现畏寒、倦怠、嗜睡等临床症状。此时应进行专科治疗。

  甲状腺癌和别的癌症类型一样,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多种类型的总称,人们常说甲状腺癌是“懒癌”,这是不对的,真正“懒”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癌不等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癌分为多种组织学类型,而甲状腺乳头状癌则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甲状腺癌是甲状腺组织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从组织起源上分为滤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及C细胞源性恶性肿瘤。滤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主要分别是乳头状癌、滤泡癌、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等,其中低分化癌预后差,多数报道中5年生存率大约占50%;而未分化癌为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低,不足14%;C细胞源性恶性肿瘤主要是髓样癌、其次是混合性髓样-滤泡癌。

  为什么说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懒癌”?

  据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癌症报告,从2000年到2016年,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上涨,16年间增长了20倍,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第七位的常见癌肿。

  特别是在女性群体中直线上升,与2012年全国癌症流行病学统计数据相比,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由第七位上升至第三位。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整合诊治指南》指出,甲状腺癌中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最为常见,占全部甲状腺癌的85%~90%。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组织中最常见的癌,也是恶性度最低的癌,可发生于成人和儿童,好发于女性,肿瘤生长缓慢,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了96%,10年生存率达到了93%,这就是为什么管甲状腺乳头状癌称为“懒癌”的原因了。

  甲状腺乳头状癌可以躺平不治吗?

  既然“懒癌”都懒得发展,很多人甚至是一辈子没有恶化,也没有影响生活。那是不是发现了甲状腺乳头状癌就可以不用治疗了呢?

  事实并非如此。虽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大部分可几年、十年潜伏在人体内,甚至部分低危险组的患者,可长期观察而不需手术。但毕竟它叫“癌”,绝不可放任不管。甲状腺乳头状癌也是会发生淋巴结癌转移,也会有侵犯周围组织的可能。在临床上就见过曾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10年,发生了转移的病例。

  另外,甲状腺乳头状癌其实也很“凶险”,微小癌不等于早期癌,很多肿瘤很小就发生淋巴结广泛转移和周围组织受侵的现象。

  随着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增幅在其他肿瘤中排名第一位,因甲状腺癌死亡的患者数量也在逐渐稳步升高。所以,对甲状腺癌的预防与规范化诊治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教你1分钟自查甲状腺肿瘤

  一般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没什么临床症状。但如果甲状腺结节过大或者侵袭生长的时候,可能会压迫食管、气管、神经等,结节过大会导致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等临床症状。

  1. 仰脖子:脖子稍后仰抬高,对着镜子,看看甲状腺的位置是否有肿大,两侧是否对称,先正面看,再略微侧面看。

  2. 咽口水:平视前方镜面,反复对着镜子吞咽动作3-5次,观察甲状腺位置附近是否有肿块会随着吞咽的动作一上一下地移动。

  3. 摸脖子:做吞咽动作的同时,左手触摸气管与颈部右侧,右手触摸气管与颈部左侧,摸一摸甲状腺对应在脖子上的位置,看看能不能摸到硬硬的小结节,或者软软的小鼓包、小肿块。

  当然,一些较大的甲状腺肿块可以摸到,但有些较小的肿块,即使医生触摸也难以发现,可进行甲状腺彩超检查。即使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懒癌”,但是也应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许,我们仍然不免“谈癌色变”,但早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将癌症重新定义为可以治疗、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极大的希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 王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