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肿瘤网

治胃癌前病变 化浊解毒中医方药治则

国医大师李佃贵创立的“浊毒理论”依照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将浊毒分为“天之浊毒”“地之浊毒”“人之浊毒”,其更直接、深刻地揭示了疾病的病因和疾病发展的内在规律,将传统中医学的预防原则和现代预防医学的具体措施结合为一个整体,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和阻止疾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人们的养生保健提供了新思维。


治胃癌前病变 化浊解毒中医方药治则-图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上皮内瘤变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我国最新专家共识将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归类为胃癌前状态,将上皮内癌变归类为胃癌前病变,二者均有胃癌发生风险。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前病变甚至胃癌发展的过程积极干预,逆转或控制胃黏膜病变进展,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无特效药物。李教授以浊毒理论指导临床,打破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

 

病因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病因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气血亏虚,不荣则痛;胃气阻滞、失于和降,气滞血瘀,胃络瘀阻,不通则痛。李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多为浊毒壅滞中焦所致。而浊毒多由饮食内伤、情志不舒,导致肝胃不和、胃气失和、通降失职、清阳不升、浊邪内停,日久则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浊中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日久形成浊毒内壅之势。浊毒进一步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气机阻滞则胃脘痞满、疼痛、嗳气反复不解,缠绵难愈;浊毒伤阴,阻滞胃络,导致胃体失滋润,胃腺体萎缩。

 

主要临床表现

 

李教授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主要为十大症状:胃胀、痞满、嗳气、胃痛、烧心、反酸、便溏、便秘、心烦、纳呆。浊毒内蕴脾胃,阻滞气机,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在上就会出现胃胀、胃疼、痞满、嗳气的症状;腑气不通,在下就会出现便秘,或溏泻的情况;由于气机上下不畅,人整体就会出现心烦、纳呆的情况。

 

治疗用药

 

根据浊毒致病特点,化浊解毒为其治疗的根本原则。化浊解毒之法可随证灵活辨用,或给邪以出路,使浊毒从大便而出,从小便而去,从汗液而排,或从根本截断浊毒生成,阻断湿、浊、痰、瘀等胶结成浊毒之势。

 

给邪以出路:通腑泄浊解毒使浊毒从大便而出,临床用于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口气秽浊,大便秘结不通等症。常用药物为大黄、川朴、枳实、芦荟等。渗湿利浊解毒使浊毒从小便而去,临床用于肢体水肿,小便不利,身体困重,泄泻清稀,舌苔白腻,脉濡等症。常用药物为茯苓、猪苓、泽泻、冬瓜子、薏苡仁等。达表透浊解毒使浊毒从汗液而排,临床常用于胃脘疼痛,遇寒加剧,头痛,身痛,无汗等症。常用药物为香附、紫苏、生姜、防风等。

 

截断浊毒生成:健脾除湿为化浊解毒的治本之法。临床常用于胃脘胀满或隐痛,胃部喜按,食少纳差,少气懒言,大便稀溏等症。常用药物为茯苓、白术、扁豆、山药、炒薏米等。芳香辟浊解毒以气味芳香之品,醒脾运脾、化浊辟秽,临床用于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症。常用药物为藿香、佩兰、半夏、苍术、白术、砂仁、紫蔻仁、陈皮等。祛痰涤浊解毒可从发病之来源,祛痰涤浊解毒,临床用于胃脘堵闷,肢体困重,纳呆,口中黏腻无味,大便溏或大便不爽等症。常用药物为半夏、陈皮、瓜蒌等。攻毒散浊解毒可借其毒性以攻毒,应适可而止,衰其大半而已,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和耐攻承受能力,把握用量、用法及用药时间,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常用药物有斑蝥、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土鳖虫、守宫等。

 

临证经验

 

李教授临证常常结合胃镜、病理等检查结果综合用药。结合胃镜病理用药规律为:镜下胃黏膜充血、糜烂、变薄,透见红色血管纹,轻症用绞股蓝、黄芩、黄连等,中症用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重症用狼毒、黄药子等;胃黏膜陈旧性出血与瘀斑,应酌加三七、炙没药、仙鹤草等;胃黏膜有溃疡者,应加用白及、三七粉;胃镜下见有胆汁反流,可酌加旋覆花、代赭石、柴胡等。病理显示轻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中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用黄药子、白英;不完全型大肠上皮化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疑为癌变者药用三棱、皂角刺、王不留行,甚或用全蝎、蜈蚣、虻虫等虫类药防癌抗癌。另外胃液分析提示胃酸减少者,用乌梅、五味子、山楂和木瓜等;胃酸检测升高者,选用海螵蛸、煅瓦楞子、煅牡蛎等,有热者可配生石膏。

 

典型医案

 

患者陈某某,女,64岁,退休,2019年12月27日就诊。患者缘于10天前着急生气后出现胃脘疼痛,于2019年12月18日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结果显示:胃窦小弯、胃窦前壁:黏膜慢性炎症,腺上皮轻度异型增生及中度肠上皮化生。胃窦大弯:黏膜慢性炎症伴轻度肠上皮化生。患者为求中医药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现症:胃脘胀疼,烧心反酸,口苦口干,嗳气频发,胸胁胀疼,不思饮食,急躁易怒,面色晦暗,大便日一行,溏滞不爽,色黄味臭,小便不利,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诊断:(肝胃不和,浊毒内蕴型)胃脘痛(西医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

 

治则:疏肝和胃,化浊解毒。

 

方药:柴胡12g,香附15g,百合15g,乌药9g,茯苓15g,白术9g,当归12g,川芎9g,白芍20g,三七粉6g(冲),茵陈15g,黄连9g,苦参12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藤梨根12g,蛇莓12g,元胡12g。7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2020年1月4日二诊:服药后患者胃脘部胀痛较前减轻,烧心、反酸有所好转,夜间口干明显,舌质红,苔黄根厚腻,脉弦滑。方药为原方去苦参、香附,加生地、丹皮各12g,葛根20g。14服,每日1服,早晚温服。

 

1月18日三诊:患者无明显胃脘部及胸胁胀满疼痛,偶感反酸、口干,嗳气消失,大便日1行,排便通畅,小便正常,夜寐安,舌质红,苔根薄黄,脉弦滑。方药为原方去当归,加栀子9g,珍珠母20g,石决明20g。14服,日1服,早晚温服。

 

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诊加减、调整药物治疗,于2020年9月24日复查胃镜示:①胃底息肉;②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结果显示:胃底腺息肉。

 

配合日常调摄:①生活起居调养:顺应大自然春、夏、秋、冬阴阳变化规律,按四季摄生需求,做到起居有常。②饮食保健:饮食宜清淡,食物种类丰富,不过食肥甘厚味和辛热燥火食物,并按四季饮保健要求,随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以维护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③精神调养:淡泊静养,思绪平静,心气和畅,心情愉悦,正所谓“百病皆发于气”,力求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力戒躁狂激动和“七情”过当。④运动保健:坚持轻强度到中强度的运动锻炼,如传统的导引气功、太极拳、五禽戏、健身操、健身舞、步行等等都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按本病患者为老年女性,平时性情急躁易怒,因着急生气后肝气不舒,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日久则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痰瘀互结,日久化热,湿浊痰瘀相互搏结化生浊毒,形成浊毒内壅之势。浊毒阻滞中焦气机,则胃脘疼痛、胀满、嗳气反复不解;阻滞肠道气机,大便不畅。故治以疏肝理气,化浊解毒之法。方中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具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香附味辛、微苦、甘,归肝、脾、三焦经,可疏肝解郁;百合药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甘、微寒,归肺、胃、心经,具有清心、安神、和胃之功效。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有行气止痛、温中散寒之功用。以上四药合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共为君药。白术甘温补土,燥湿和中;茯苓甘淡渗利,健脾渗湿。白术以健脾为主,燥湿为辅;茯苓以渗湿为辅,健脾为主。两者合用,一健一渗,一补一利,使水湿得利,脾胃得补。当归、川芎、白芍养肝血,柔肝体,恢复肝正常的顺达之性,肝畅则胃安。白花蛇舌草苦甘,寒,无毒,归入心经、肝经、脾经,可清热解毒、利湿;半枝莲味辛、苦,性寒,归肺肝肾经,可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肿;两者合用可加强清热利湿解毒之功,且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均有抗癌之功效。茵陈苦、辛,微寒,清热利湿,黄连苦、寒,清热泻火解毒;以上四药合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显著,共为臣药。三七粉止血、散瘀、定痛;藤梨根味淡、微涩、平,可清热利湿、解毒消肿;蛇莓味甘、苦,性寒,归肺、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瘀的功效,共为佐药。元胡辛、苦、温,活血行气止痛,归肝、脾二经为使药。以上诸药合用,共奏化浊解毒、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从而达到“浊毒去而病证消”的治疗目的。(柯文金 甘肃省武威市中医医院  刘小发 河北省中医院)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关注我们